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椎间孔镜经椎板间隙入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黄曹  王尔天  王敏  易伟宏 《中国骨伤》2011,24(10):806-810
目的:评价椎间孔镜经椎板间隙入路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期疗效。方法:对2009年4月至2010年4月采取椎间孔镜经椎板间隙入路手术治疗的2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0例,女7例;年龄21~69岁,平均41.8岁;12例采取"由内向外"髓核摘除术,15例采取"由外向内"髓核摘除术。采用ODI(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指数以及改良MacNab标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由外向内"术式中有1例因出血视野不清中止手术、1例转为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其余25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20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8.0±2.5)个月。末次随访时ODI为(13.0±20.5)%,与术前的(75.4±7.8)%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按照改良MacNab标准:优7例,良9例,可1例,差3例;疗效差的病例中,1例于术后3个月行开窗手术,2例需口服药物治疗。结论:椎间孔镜经椎板间隙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突出物较大、将硬膜囊和神经根明显挤向一侧的患者宜采用"由外向内"的方式,如术前经反复保守治疗、突出物相对较小者则宜采用"由内向外"的方式;合理选择均可以达到有效减压,获得满意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经后路硬膜外复位椎弓根钉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分析椎弓根钉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疗效。方法采用椎弓根钉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48例,通过手术前后X线平片测量骨折椎体复位情况。结果平均随访25个月,椎体前、后缘高度由术前42%(24%~66%)、66%(40%~73%)恢复到术后的91%(85%~100%)、96%(90%~100%),Cobb角由术前平均25.5°(15°~43°)矫正到术后平均2.6°(0°~8°)。随访期间Cobb角与椎体前缘高度较术后平均丢失5%与8%。术前有完全神经损伤者神经功能无明显恢复,有不完全神经损伤者24例,21例(87.5%)恢复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1级以上。断钉1例,针道松动1例,过牵复位致神经损伤加重1例。结论后路椎板减压复位椎弓根钉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能提供稳妥固定,有效恢复椎体高度,但也存在断钉、针道松动、矫正角度丢失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4.
目的:分析发生椎间盘感染的原因,描述腰椎术后椎间隙感染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月~2011年5月收治的9例腰椎术后椎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策略、ODI评分,并将腰椎术后椎间盘感染分为有明确原因类、无明显原因类,并按Macnab标准评定疗效。结果:7例发生在术后1周~1个月内、2例分别发生在术后5个月、术后1年。其中找到明确原因者4例:术前患有过敏性皮炎1例、术前糖尿病漏诊1例、无菌操作不严格2例;未找到明显原因5例。本组9例患者保守治疗7例、手术治疗2例;平均随访44.6个月(1~96个月),终末期随访时ODI评分为27.0(12~36),较治疗前的83.2(68~96)显著改善(P<0.05)。优6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88.9%。结论:术中谨慎操作及做好围手术期处理,将明显降低术后椎间盘感染的发生率;在积极运用抗生素的情况下,绝大多数椎间盘感染患者经过保守治疗可以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5.
常腰椎髓核立体解剖结构,为临床髓核假体选择提供更直接的影像学资料,可实现患者个体化假体的定制,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健康国人颈部功能肌群等长肌力测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健康国人颈部等长肌力,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运用自制颈部等长肌力测试系统,间断和持续测量20例健康青年国人颈部后伸、左右侧屈肌等功能肌群等长肌力,观察其等长肌力与体重、体重指数及身高的相关性,并统计其经体重校正后的平均值。结果:颈部功能肌群的等长肌力与体重及体重指数均呈显著相关,与身高无显著相关;间断重复测量及持续测量得到的颈部功能肌群的等长肌力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经体重矫正后的等长肌力分别为:后伸功能肌群为1.26±0.35N/Kg,向右侧屈功能肌群为0.87±0.31N/Kg,向左侧屈功能肌群为0.64±0.26N/Kg。结论:在分析个体等长肌力时,应考虑受试者的体重或体重指数;后伸肌群的等长肌力最大,向左侧等长肌力最小;而向左侧屈的持续等长肌力,可能是较早反映颈部肌肉功能下降的指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